首页 > 资讯 > 快讯 > 正文

快资讯丨吃货作家除了汪曾祺,原来还有梁实秋!谈吃的散文,佩服这本书

2023-06-27 14:49:58来源:雪子诗话  

这两天,网络上的瓜太多太多,看得我简直心惊肉跳。

窃以为,不如来一本小美好的书籍,荡涤我们的心灵,也看“穿花蛱蝶深深见,点水蜻蜓款款飞”。


(资料图)

你以为那个年代,只有汪曾祺才是大吃货,殊不知,还有一个梁实秋。

那么,跟着雪子一起读梁实秋《慢行者,总有时间抵达》吧。

荐语

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?你自觉生活又是什么味道?

据闻,罗马暴君尼禄在大宴群臣之时,大嚼鸡腿,旁若无人。

人生麻烦事,千端万绪,要言之,不外财色两项。

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,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。

艺术与自然本是相对的名词。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。

以及另一种角度说老舍、周作人、沈从文、陆小曼、梁启超……

从人生真味、红尘世相、闲说世语、住家闲人再到华芳旧事,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梁实秋还你一个百般滋味的人生。

精彩选段

人间真味

梁实秋谈美食,其中包括了烤羊肉、汤包、狮子头、烧鸭、两做鱼、炝青蛤、溜黄菜等等。

作为一个南京人,雪子尤其对《烧鸭》这篇文情有独钟。

《北平风俗杂咏》严辰诗云,“烂煮登盘肥且美,加之炮烙制尤工。此间亦有呼名鸭,骨瘦如柴空打杀”。

“北平烧鸭,名闻中外,在北平不叫烧鸭,叫烧鸭,或烧鸭子,在口语中加一子字。”

而所谓的一鸭三吃,就是广告噱头。

那么试问在北京如何吃烧鸭?

“鸭油可以蒸蛋羹,鸭架装可以熬白菜,也可以煮汤打卤……会吃的人要把整个的架装带回家里去煮。这一锅汤,若是加口蘑打卤,卤上再加上一勺炸花椒油,吃打卤面,其味之美无与伦比。”

老实说,看到这里,我都有些震惊加口馋。

人说猪肉浑身都是宝,我看,鸭子浑身亦是宝。

鸭舌可煮汤。鸭油可做烧饼、油煎包,我家附近倒是有一家三十年油煎包店,一个月不吃,甚是想念。鸭头、鸭脖、鸭锁骨、鸭掌如今还有单卖,美如其名麻辣香甜。当然,即使这般,在南京也撼动不了烤鸭的地位。君不见,南京街头巷尾隐匿的烤鸭店,基本每家口味都是无可替代的味道。寻常在家,去附近斩半只烤鸭,一天两顿饭算是有着落了。或是出门,在皮肚面面馆约上好友,烤鸭与面条,真乃绝配!

请客

《请客》这篇文,真是栩栩如生。我不仅看到了自家请客的状况,也看到了曾经参加的宴席或聚餐的模样。

“席终,香茗、水果伺候,客人靠在椅子上剔牙,这时节应该是客去主人安了。但是不,大家雅兴不浅,谈锋尚健,饭后磕牙,海阔天空,谁也不愿首先言辞,致败人意……不要以为席终人散,立即功德圆满,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、纸烟灰,桌上杯碟狼藉,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、碗、锅、勺,等着你办理善后!”

这段落,真是让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。似乎,每年过年期间,家里接待亲朋好友都是这番景致。

席前席后,瓜子花生统统上阵伺候。饭后,剔牙的剔牙,喝茶的喝茶,大人天高海阔地吹牛谈天,小孩则跑进跑出丢着惯炮,玩得兴高采烈,哪里有人愿意提及“离开”二字呢!此时此刻,最为繁忙的就是厨房,那些脏兮兮的锅碗瓢盆,可真是一通天大的工程,费时费力。等到终于人散去,犄角旮旯都是垃圾,瓜果纸屑,不忍直视。

“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,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,非常勉强。把素未蒙面的人拘在一起,要他们有说有笑,同时食物都能顺利地从咽门下去,也未免强人所难。”

这里不禁让我联想起,不久前的一次活动聚餐。

一处交通不便的茶苑,聚集了大概十几号人物,各自领域小有成就。饭前,南京掼蛋先行预了一个热,因此开餐落坐的时候,那种尴尬的气氛稍减退了许多。自我介绍,推杯敬酒,在所难免。有那么一会子功夫,整个包厢里,充斥着交谈与表演的欲望,分贝之大,甚至频频引来了店家的再三提醒。

老实说,我权且不算社牛,但却是一个吃货,至今对桌上的一道墨鱼菜记忆犹新,剁椒鱼头的烧法,尚属第一次见。如今,当时饭桌上的很多人,都已静静消散在朋友圈的角落。

诗人

梁实秋《诗人》这篇文,真是让我看得哭笑不得。

“他游手好闲;他白昼做梦;他无病呻吟;他有时深居简出,闭门谢客;他有时终年流浪,到处为家;他哭笑无常;他饮食无度;他有时贫无立锥;他有时挥金如土……”

这段描述,让我顿生一会儿穿上祥云,一会儿跌入地下的感觉。

难怪,文中很直观的评价,我总结一下——诗人住在隔壁,可以是一个怪物,可以是一个特务,可以是一个谪仙,可以是一个鬼才……

怪物,特务,谪仙,鬼才,不管这些身份如何玄乎,诗人都逃不开一个命运——诗不能卖钱。

因为致命的一个原因,便是:富人要的是字画珍玩,大众要的是小说戏剧。

这让自诩为诗人的我,情何以堪。但是,转念想想,梁实秋当初写下文字的时候应该已经有些年头了,如今嫦娥号都奔月了,对于诗而言,还有什么不可能的。

以我这个平平无奇出身文案,又爱好诗词的写作者来说,窃以为用诗来写广告、文案有何不可呢?

诗,优点多多,诸如精准用词、梦笔生花、不虚耗阅读时间,这些优点都将成为人人爱诗的理由。

作者简介

梁实秋,浙江省杭县(今杭州)人,出生于北京,原名梁治华,字实秋,中国现当代散文家、学者、文学批评家、翻译家。中国翻译《莎士比亚全集》第一人。一生留下2000多万字的著作。

梁实秋的思想核心就是人性论。

他在《文学的纪律》一书中说:“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,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,文学难得的是忠实,——忠于人性;至于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发生怎样的关系,是受时代的影响,还是影响到时代,是与革命理论相合,还是为传统思想所拘束,满不相干,对于文学的价值不发生关系。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。”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